第845章 货币白银化之下的大明-《大明嫡长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  货币到底怎样来理解,这其实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,基本上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。

      抛开理论,就说我们自己的经历,自秦汉以来,古代中国长期面临缺银、缺金、缺铜的情况。

      一方面中国的国土上这些矿藏确实不多。

      比如中国的银矿,含银量的比例大多在1%以下。

      然而南美洲的超级银矿波托西银矿其含银量则在50%以上。

      这是先天的巨大差距。

      另外一方面,历代统治者都会限制矿藏的开采,原因有很多,比如明朝初年洪武、永乐两位皇帝主动限制用金银交易,并直接判定它违法。

      为了落实这项规定,开矿这个源头自然也要被控制住。

      现代货币理论告诉我们,一个经济体如果长期缺乏充足的货币供应,那么就会通缩,这种不健康的状态,自然也发展不出什么经济。

      好在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,也就这么过下来了。

      但这个局面,在明朝末年也就是隆庆开关以后得到根本性的解决。

      因为大明的瓷器、茶叶、丝绸在对外贸易中过于占据优势,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在世界其他地区,

      所以当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菲律宾的时候,

      他们马上就发现,

      如果开采南美的银矿,

      到太平洋西岸交换为大明的各种物资,然后再运回本土或是其他国家,

      他们马上就得获得超过200%以上的收益。

      除此之外,大明的黄金与白银比例为1:4,而在西方同期的比例则为1:12,这其中的利益也非常巨大。

      简单的换算就知道了,载着400两的白银抵达东方,折算成100两黄金,再回到西方就可以变成1200两。

      这只是其中的两种获利手段,实际上还有更多。

      总而言之,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,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,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,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。

     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,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 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,

     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,拥有大量货币的人,或者说叫富人,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。

     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,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会导致银价下跌,物价上涨。

      王守仁所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  话说回来,正德二十年的朝廷要求更新鱼鳞图册,他治下的南直隶几府大多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。

      山东快,一个是刘健的功劳,但在客观上,那是因为山东的经济形态变动不大,土地交易规模有限。

      但王守仁完不成,也不是他没功劳,而是因为江南的土地变更的太多了。

      从春天到夏天,一直没动静的情况下,王守仁也着急了。

      于是乎他开始走出巡抚衙门,开始到各个地方实际进行了解,他在做官的同时,在江南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学术传播活动,提倡知行合一的他,绝不是只坐在衙门里办公,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去了解当下的变化。

      从南京一路走到松江府,他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。

      松江府的现任知府是王以,正德六年进士,他向王守仁禀报,“自正德十六年朝廷在江南地区改良税法,由农田改为桑田的现象便屡有发生。朝廷如今要重新更新鱼鳞图册,但却没有当初的人力支持,眼下已经是加急在做了。”

      王守仁在江南这么些年,他是了解这个情况的,“苏湖熟、天下足,这个说法真是要改改了。本官此次遍访诸县,就是要将这些都了解清楚,以便向皇上禀报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