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变化从这里开始-《大明嫡长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又是个新东西了。

    “谁任讲读官呢?”王越关心的问。

    “《西北战事志》是您所着,自然是您来讲。”

    王越心中得意,但是他还是谦虚的说:“古来兵法大家无数,哪里轮得到我来着书立说?”

    张天瑞倒也听太子讲话为什么,“将军有所不知,前几日殿下已奉了圣旨监国,而监国之始,殿下就说了一个词,叫务实。既然如此,朝廷的边军防务也要务实。那么朝廷现在最大的边患在何处?北方!敌人为谁?鞑靼人!因而了解鞑靼人、打败鞑靼人就是当前边军将官最大的务实。这个时候《西北战事志》自然就是最为重要的了。”

    王越听完点了点头,“早前就知道殿下天资过人,有太祖遗风,现在看来,太子之才智,仍在我们预料之上。有此军学院,则我大明可源源不断的培养熟悉鞑靼人的将领,甚至诞生一两名将也未可知,守成(杨尚义字),这次机会,你要好好抓住。”

    “是!末将定然不负将军和殿下厚恩!”杨尚义心中已然激动了。

    其实还有一节,大家都是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殿下亲自开办的这军学院,什么人才能进去进修?

    进修出来的人难道不会获得重用?

    这答桉和答桉背后蕴含的机会其实都不言而喻的。

    大明的武官地位总是不如文官,带兵打仗那都得被文官辖制,如果不在宫里有个靠山,那官场其实远比疆场要来得危险。

    这是王越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。

    王越是进士出身,道理有他不懂的?他不知道汪直、李广这些人是名声很坏的大太监?但身为边军有什么办法呢。

    张天瑞笑道:“这几位时常待在将军左右,必然是耳提面命。但朝廷还有从他出选来的将官,那些人就真的要劳烦王将军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是殿下之命,身为臣子岂有不遵的道理?张谕德,不知一共多少人?”

    “不多,精挑细选了几个月,三十人而已。”张天瑞摆了个‘三’的手势。

    这人数的确不多,

    大明朝那么多的卫所军官,最后竟只有这三十人。

    但也正因为少,所以显得珍贵。

    杨尚义紧了紧拳头,他因祖父推荐所以能到王越身边,于是有贺兰山之役的机会,用命去争,立了军功,于是能到这有些奇特的军学院,从此之后进入大明皇太子的视线,终于……不必永远窝在广宁卫那个小地方了!

    这三十人每一个都是朱厚照亲自选的,前三批他都打算如此,等这些人出去有了好的前程,后面就要考了。

    当然所谓的好前程,也不是出了军学院就有的,其实三十人里肯定也会有人死……

    也大约是这个时候,

    京城越发热闹起来,全国各地的举子陆续抵京,准备为一个月后的会试做准备。

    而在山东乐山县,四十来岁的老汉黄福揣着一包硬硬的面饼打开自家新起的堂屋木门。

    二月二,龙抬头,犁破润土春耕始,千家万户使耕牛。

    “俺下地干活儿去了!”

    ===

    现在不短了吧?


    第(3/3)页